a – 我们的1945 | 胡彦臣:“一针一线都是为了打鬼子”

    抗战老兵胡彦臣特地选择在一幅长城的画前留影。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就在这儿吧,这个背景好,是我们延庆的长城。”在选择拍照背景的时候,103岁的胡彦臣老人指了指身后墙上的一幅画——长城,那是他守护了一生的精神图腾。 1922年10月,胡彦臣出生于延庆的一个普通农家,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胡彦臣6岁那年,母亲因难产离世,后来小妹妹又在疾病与饥饿中夭折,年幼的胡彦臣早早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延庆也被日军盘踞。“鬼子进村杀人、抢东西,人们看到就躲就跑,抓到就没好儿。”胡彦臣说,当时的氛围十分恐怖,日军的烧杀抢掠让百姓生活暗无天日。胡彦臣虽然年少,却已听过赵一曼、八女投江的故事,心中埋下了对侵略者的仇恨与对民族英雄的崇敬。 为了谋生,1939年,17岁的胡彦臣到延庆东龙湾村的裁缝铺当学徒。1940年,八路军在张家口、海陀山筹建平北军分区后勤供给处,急需有手艺的人制作军装。当有人问裁缝铺的学徒们是否愿意参加八路军去根据地时,胡彦臣立刻报了名,同师父一起参加了八路军,连人带机器来到部队。供给处成立被服厂,胡彦臣成了一名缝制军装的军需工人。“一针一线都是为了打鬼子!我一天能做三四套军装,抓紧点儿能做5套。”17岁的少年在缝纫机前从冬忙到夏,尤其是隆冬时节,为了让战士们能穿上棉衣,他常常夜里也在赶工。 被服厂设在延庆北山里,每当山外传来鬼子“扫荡”的情报,大家就迅速将物资、设备转移到山里隐蔽起来,同时掩护群众转移。军民一家亲,老乡经常给八路军送消息,还背着口袋送来豌豆、黑豆。但部队的生活依然非常艰苦,“粮食短缺到只能煮杨树叶子吃。”胡彦臣回忆道。 1941年,18岁的胡彦臣由当时的平北军分区政委段苏权直接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后,日军对平北根据地展开“扫荡”和经济封锁,在交通要道修据点。“拉着牲口驮粮食根本进不了山,只能靠人背着、扛着走小道。”更残酷的是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鬼子走到哪儿杀到哪儿、烧到哪儿,抢粮食还烧房子,不躲起来就会被杀。”…

Read More

a – 刀尖上的“伴舞”!他们在山东舰上守护舰载机的“生命线”

在山东舰甲板,起降保障中队阻拦专业官兵以严苛的标准,与归巢战鹰共舞于咫尺生死线。   他们每一次拦截,都是生死时速的考验;每一次校准,都是责任与技艺的淬炼。 他们的使命是用毫厘不差的精准,为每一架歼-15着舰系上最安全的“生命线”。   Your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

Read More

a –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中国制造和中国文化成就了我们

新时代呼唤与时俱进的企业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万千企业,是经营主体,更是创新主体。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牌、新市场……经济大潮奔涌,向“新”而行,敢想敢干敢创新的企业家,是勇健的弄潮儿。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怎样做强做优做大?经营理念和经验,有哪些可供他人借鉴?社会关心的问题,如何回应?听听企业家们的所思所想。   随着潮流玩具拉布布在全球热销,其出品企业泡泡玛特备受关注。近日,在北京朝阳区泡泡玛特总部,本报记者专访了公司创始人王宁。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这名85后企业家,回应了很多大众关心的问题。 “新时代的中国文化,是世界级的文化” 问:最近拉布布畅销,泡泡玛特引发热议,有正面的,也不全是正面的。这个过程中,您是否有过焦虑? 答:焦虑肯定有。不过,换个角度想,在不断“破圈”的过程中,对新鲜事物,有人好奇、有人欣赏,也会有人质疑,这很正常。 问:对于国内潮流玩具行业,泡泡玛特的作用是什么? 答: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潮流玩具这个品类。潮流玩具以前叫艺术家玩具或者设计师玩具。最初,国内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品类,不相信“大人也要买玩具”。2017年,我们策划了首届北京国际潮流玩具展,现在已是亚洲规模领先的潮流玩具展。我们通过大型展会推广潮玩文化,并定义了行业标准,带动了大量就业。 …

Read More

a – 我们的1945|孙筠友:“到了根据地,一下子天都亮了”

  76年过去,孙筠友依然记得自己宣誓入党的情景。 “北京东四十二条有一棵很大的槐树,阳光透过繁茂的枝丫照在我的脸上。就在那棵大槐树下,我一字一句地完成了入党宣誓。”1949年3月16日,19岁的孙筠友终于实现了自己入党的愿望。而那时,她已经为党工作了6年。 “我从小就忠心耿耿地跟着党走,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没有任何私心,也没有任何别的要求,我就要求做个共产党员。”自1943年5月起,孙筠友为八路军掩护过物资、传递过情报,虽然年纪尚小,还未入党,却已在为党组织做事情。 孙筠友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早年丧父,但在亲人的关爱下,孙筠友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我的功课很好,大家都很喜欢我,那时候每天下课都要去电台排儿童节目,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唱《暖和的太阳》。” 宁静幸福的岁月突然被战火击碎,日本鬼子来了,整日担惊受怕的生活让孙筠友的天空蒙上了灰色。 抗战爆发后,孙筠友的舅舅们投身八路军,她与母亲在日军占领下的北平艰难度日。随着局势日益危险,1943年3月,母亲领着孙筠友投奔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是一个更好的地方。”母亲这样告诉孙筠友。 从北平前往根据地的路并不好走,路上几乎都是敌占区,每一次越过封锁线都是一次生死考验。“岗楼上每晚都有鬼子值守,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拿机枪扫射。万一遇到出来巡逻的日军,一刺刀就能要了我们的命。” 日军在封锁线布有成片的铁丝网,孙筠友和母亲只能夜里偷偷跪着爬过去,等白天再继续赶路。直到到了解放区,孙筠友才觉得这一路的艰辛都值了,她感觉“到了根据地,一下子天都亮了”。 …

Read More

a – 北京日报温故|咱京郊的这些“牛百岁”,您听说过吗?

近日,北京90后第一书记拍短视频带火香草村的故事打动了无数网友。质朴乡村迸发出的蓬勃活力,从小小手机中扑面而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京郊“牛百岁”勇挑重担,在乡村热土上带领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 学习南泥湾“旱高台”变丰产 京郊农村有句老话:“有奔头的金担比雪轻。”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但浑身的劲儿要怎么使才能过上好日子,还需有个领头人指引。这领头的人,就是京郊众多的村支书。作为大家的带头人,村支书们心里很明白:农民的财源就是土地,贯彻好党的政策,提高生产本领多产粮,才能把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好。 1959年,侯家峪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徐国顺在场院上和社员们总结花生的生产经验。 李晞摄 1958年通县宋庄公社刚成立时,部分社员嫌种自留地麻烦,高各庄生产队对党的政策学习也不够,结果就把一些社员交出来的自留地收了。1959年,张玉芝担任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便马上召开支委会进行研究,按政策把自留地拨给社员。有些社员思想闹不通,张玉芝便结合实际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社员每户有点儿自留地,每年可收千数来斤红薯或几百斤粮食,还能种点可心的小菜。这样,每户社员就可以养头肥猪,不但增加收入,还可以多积肥。这一算,大家心里都亮堂了。当年,全队500多户社员的自留地都收获了粮食,户里也添了320多头猪。猪多肥多,全队还按质论价向社员购买了一批好肥料,促进了粮食生产,也增加了国家和社员个人的收入。(1961年1月6日《北京日报》2版,《张玉芝是社员的好带班人》) 1961年1月6日,《北京日报》2版 “一个共产党员,要想给群众办好事,不仅要听党的话,还要不断地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本领。领导生产的本领,就得到生产中去找。”这是怀柔县桥梓公社东茶坞生产队党支部书记肖昌兴常说的。1959年,他亲自搞起了100亩玉米试验田,还请来四位老农当顾问。春天播种的时候,他原本计划小垄平作密植,有老农说:“小垄平作窝风,不如改成大垄平作,双株留苗,这样苗不少,还通风。”肖昌兴采纳了他的意见。结果,试验田平均亩产510斤,比同样的土地多收100多斤。1960年春播玉米时,上级党委号召因地制宜地实行平垄密植,有些社员却主张大垄间作。他用试验田密植的实践说服了大家,当年全队800亩玉米都实行了平垄密植,大棒子长得很好。(1960年9月21日《北京日报》3版,《我们的好书记》) 1960年9月21日,《北京日报》3版 京郊农村,有好地、肥地,但也有不少薄地、偏坡溜岗地。房山县周口店公社龙骨山南、地势最高的南韩继生产大队手里就是这样的“旱高台”。“旱高台”地薄、缺水,过去粮食亩产只有100多斤。(1960年1月25日《北京日报》3版,《永远向前的人》)1954年,负过七次伤的残废军人徐庆文主动要求返乡生产。担任了南韩继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他,常跟大家讲当年八路军的三五九旅怎样战胜重重困难,把荒凉的南泥湾建设成“陕北江南”。社员们听了很受感动,说:咱们要学习南泥湾精神,南韩继的自然条件不好,就得自己动手创造好条件。…

Read More

a – “领导让我联系胡歌”,胡歌真的来了!现身反诈视频

最近“领导让我联系某明星进行宣传……”的视频拍摄火爆网络。 7月11日,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官方账号发布一场看似普通的反诈宣传活动,因为一句“领导让联系胡歌”而彻底出圈。更让人意外的是,7月15日,胡歌真的来了!不仅火速响应,还亲自下场玩梗,配合度拉满,直接让这场反诈科普变得有趣而有意义! Your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22 …

Read More

a – 四度搜求,一窥译本真趣

周作人喜读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1936年写过一篇随笔,介绍这本书;1942年又写了一篇《关于〈燕京岁时记〉译本》。周氏关于风物的文章,常有关于此书内容的抄引,读来颇有味道。后来我买了一册北京出版社的《燕京岁时记》,才发现只有薄薄的五十页笔记,很快便翻读一遍。 第一次购买: 失望的1936年台版 周作人谈及的英文译本Annual Customs and Festivals in Peking,系美国汉学家卜德(Derk Bodde)翻译,1936年由北平的中法图书馆出版。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搜索,意外发现此书的英文译本竟然有好几个版本,售价均不菲,尤其是1936年的初版本,标价已达千元。从旧书商提供的照片来看,这本书的英译本印刷甚佳,插图尤为臻妙。其中广东的一家旧书铺,有册台版的卜德英译本,售价256元,于是我便买了下来。待书到手,颇为失望:不但系平装,32开本,而且所有插图全改成了黑白——原书衬页上的两张彩色门神,改成黑白色,还挪印在了书内,神采顿失。略翻一遍,发觉此书由台北SMC PUBLISHING INC(天南书局)1977年翻印,1994年再次翻印,我买到的这册便是后者。此书除了《燕京岁时记》英文本,还有一册1928年由Original Edition Published Tientsin and Peking出版的MANCHU CUSTOMS AND SUPERSITIONS(《满族的习俗与迷信》)。 第二次购买: 惊艳的1965年港版 台版英文书《燕京岁时记》令我颇为沮丧,便又在网上搜索一番,发现一册香港大学1965年版。从网上的图片看,与1936年版差别不大。此书售价是台版的二倍,觉得也还可以接受,于是再次下单。待书送来,果然惊艳。这本英文本16开,枣红色布面硬精装,双色套印,纸张尤其好。港版本扉页和书脊均有英文书名、译者名,还有香港大学的标志图案,扉页印有HONG KONG UNIVERSITY…

Read More

a – 读书是一门学问:学术书最好读经典,经典至少读三遍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中学时就总听老师这样说。对老师的教诲,我自然深信不疑。可那时候要应付高考,整天听课刷题,苦不堪言,没太多时间读课外书。上大学后,终于跳出苦海,我如饿狼扑食,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只要听人说哪本书好,我便会去读,甚至有时上课也不去听,一心只读“圣贤书”。 有选择地读 开卷有益,这话是真的。读大学时我听课虽不太用心,但由于海量阅读,考试成绩却不差,毕业时是全科“优”。说起来,我对付考试有一秘籍,那就是照考题所问,把从别的书上读到的观点一起写上去。一道题同学答200字,而我却能答500字。老师认为我知得多,有创见,便乐意给高分。其实我并无创见,只是照葫芦画瓢,把自己所知道的全写了上去。 到大一下学期,我忽然意识到,平时和同学闲聊我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可讨论具体问题时,却毫无主见。印象深的是一次课堂研讨,老师提前让我们预习两位学者的争鸣文章,我反复读过后,感觉两文皆逻辑井然,无从判断对错。那天研讨老师让我先发言,我脱口而出:两位学者都对。老师问:你是说一加一等于二对,一加一等于三也对吗?同学大笑,我也苦笑。 下课后,我特地去请教老师:为何我自己分辨不出对错?老师说:“虽然你读书很多,但未建立起经济学坐标体系,当然没有分辨力。”我问:怎样才能建立坐标体系呢?老师说:“读书是一门学问,得有选择地读,本科学习阶段重点是打基础,要多读经典著作,你就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读起吧。” 闻所未闻,头一次听老师这样说。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开始读经典。果不其然,读过《国富论》后,虽未达到甚解的程度,但对市场规律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学界的争论,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 学术书最好读经典 这是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了。岁月如白驹过隙,一路走来,感觉读书的确是一门学问。我写这篇短文,就是想作为过来人,和年轻学子说说自己的读书经验,当然重点是谈怎样读学术方面的书。要说明的是,本人的经验不一定真的有用,也未必适合所有人。我姑妄言之,读者就姑妄听之吧。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学术著作却浩如烟海,所以读书首先要选对书。有人说,无聊便读书。这话不假,当一个人百无聊赖时,读书确实能增添几分乐趣,让人放松身心,不过那是读闲书。读学术书却截然不同,若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全神贯注,很难读进去。这类书不讲故事,是讲推理,稍一走神,便可能一头雾水,不知东西。…

Read More

a – 故纸遗香:巴金藏《北平笺谱》走过了近百年的文化苦旅

  今年是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40周年,我馆将从作家藏书中选取一批珍贵的图书版本,讲述图书背后的故事,以为纪念,以飨读者。 2024年5月18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入选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巴金先生提议的“现代文学资料馆”的设想开花结果、茁壮成长。目前,馆藏总数已达98.21万件,其中包括一百四十多位作家的三十多万藏书。各类稀见珍本蔚为大观,更不乏价值连城的孤本,比如“1933年12月鲁迅与西谛(系郑振铎笔名)合编出版的《北平笺谱》”被评定为“一级文物”。 故纸余温 初版签名本的深意 摩挲巴金旧藏《北平笺谱》第六册末页,“鲁迅”二字墨痕如铁画银钩,“西谛”落款飘逸若云,编号“第九十四”的朱砂印记灼灼其华。此册现藏中国现代文学馆,玻璃展柜内灯影婆娑,恍若1933年荣宝斋工坊的松烟墨香犹在鼻端。初版百部《笺谱》,每套第六册皆附鲁迅、郑振铎亲署。 然文人藏书之妙,往往在考据之外别有深意。巴金所藏《北平笺谱》初版第九十四号,因书末页“鲁迅”“西谛”的墨迹签名,在相关展览展陈中长期被认定为二人专赠巴金的签赠本。因为缺少题名签赠而有所争议,这也意外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文化现象:当物质载体脱离原始语境,后世阐释往往叠加新的意义层。然是否专属,其承载的文人交游史亦足珍贵。 笺谱之流转,暗藏文化守护的密码。1933年冬,鲁迅自沪汇款四百银元至北平,托郑振铎与荣宝斋掌柜王仁山斡旋。彼时市面笺纸凋零,九家纸坊精粹荟萃,终成六卷本《北平笺谱》,宣纸线装,布函套封。每部售价十二元,竟抵得半月薪俸。巴金所得第九十四号,或经战火离乱,或遭查禁风波,1985年后由其本人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保存。 笺纸春秋 …

Read More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Linkedin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