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我们的1945 | 胡彦臣:“一针一线都是为了打鬼子”
抗战老兵胡彦臣特地选择在一幅长城的画前留影。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就在这儿吧,这个背景好,是我们延庆的长城。”在选择拍照背景的时候,103岁的胡彦臣老人指了指身后墙上的一幅画——长城,那是他守护了一生的精神图腾。 1922年10月,胡彦臣出生于延庆的一个普通农家,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胡彦臣6岁那年,母亲因难产离世,后来小妹妹又在疾病与饥饿中夭折,年幼的胡彦臣早早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延庆也被日军盘踞。“鬼子进村杀人、抢东西,人们看到就躲就跑,抓到就没好儿。”胡彦臣说,当时的氛围十分恐怖,日军的烧杀抢掠让百姓生活暗无天日。胡彦臣虽然年少,却已听过赵一曼、八女投江的故事,心中埋下了对侵略者的仇恨与对民族英雄的崇敬。 为了谋生,1939年,17岁的胡彦臣到延庆东龙湾村的裁缝铺当学徒。1940年,八路军在张家口、海陀山筹建平北军分区后勤供给处,急需有手艺的人制作军装。当有人问裁缝铺的学徒们是否愿意参加八路军去根据地时,胡彦臣立刻报了名,同师父一起参加了八路军,连人带机器来到部队。供给处成立被服厂,胡彦臣成了一名缝制军装的军需工人。“一针一线都是为了打鬼子!我一天能做三四套军装,抓紧点儿能做5套。”17岁的少年在缝纫机前从冬忙到夏,尤其是隆冬时节,为了让战士们能穿上棉衣,他常常夜里也在赶工。 被服厂设在延庆北山里,每当山外传来鬼子“扫荡”的情报,大家就迅速将物资、设备转移到山里隐蔽起来,同时掩护群众转移。军民一家亲,老乡经常给八路军送消息,还背着口袋送来豌豆、黑豆。但部队的生活依然非常艰苦,“粮食短缺到只能煮杨树叶子吃。”胡彦臣回忆道。 1941年,18岁的胡彦臣由当时的平北军分区政委段苏权直接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后,日军对平北根据地展开“扫荡”和经济封锁,在交通要道修据点。“拉着牲口驮粮食根本进不了山,只能靠人背着、扛着走小道。”更残酷的是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鬼子走到哪儿杀到哪儿、烧到哪儿,抢粮食还烧房子,不躲起来就会被杀。”…